行進中國 | 青海大通:遷出安居夢 樂享新生活

盛夏時節,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處處洋溢著盎然生機。
“一二,一二,加油,加油!”走進寧欣苑小區廣場,一場激烈的拔河比賽正在進行﹔百姓大舞台上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青海花兒將現場的氛圍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小區內,村民們扶老攜幼,聽花兒、跳鍋庄,好不熱鬧。
拔河比賽正在進行。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這裡是2022年大通縣“8·18”山洪災害青山鄉沙岱村、青山村受災群眾集中搬遷安置的小區。回憶起2025-08-04那夜,暴雨砸在屋頂,山洪從山間咆哮而下,村民馬海明仍心有余悸:“那天晚上,感覺雨不是‘下’的,而是砸下來的……”
大通縣地處青海省東部河湟谷地,祁連山南麓,晝夜溫差大,地形復雜,氣候多樣。“青海是全國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72.5%。”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中心高級工程師李延福介紹道。
當太陽穿透陰雲,照亮的卻是滿目瘡痍,這場山洪造成26人遇難、5人失聯,成為所有人的切膚之痛。
2022年大通縣“8·18”山洪災害青山鄉受災現場。人民網 劉沛然攝
深知時間就是生命,地質災害隱患點如懸頂之劍,隨時可能再次落下。省市縣第一時間聯合成立大通縣“8·18”山洪災害搶險救援處置工作應急指揮部。
地質災害專家一遍遍的走訪后,另外48條溝道也被確定為地質災害隱患點,這些溝道是村民們祖輩生活的地方。長久以來沒有遭遇過如此大的山洪,這樣的山洪還會不會發生,會發生在哪裡,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能選擇性失明嗎?能隻顧眼前嗎?我們應該從根本上、從長遠著眼,避免悲劇再次發生。”時任大通縣委副書記、縣長馬明旭字字鏗鏘。
人命大於天!群眾生命安全容不得一絲遲疑!
面對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大通縣委、縣政府沒有片刻猶豫——大規模避讓搬遷勢在必行,“這是一件堅定不移要做的事情。”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避讓搬遷行動迅疾鋪開: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安置點尋址、項目前期推進等工作統籌開展,一個月內,所有風險點完成評估、搬遷安置方案制定印發、統規統建搬遷安置點全面開工建設……
搬遷消息在村落傳開時,卻激起了波瀾。村民仲守義老人撫摸著祖屋斑駁的土牆,聲音哽咽:“祖輩都住在這裡,根都扎透了,怎麼舍得走啊?”
對於搬遷工作組而言,交通是否便利,孩子上學、群眾就醫、外出務工是否方便,這些都是安置點選址需要考慮的問題。
為了消解村民心中塊壘,搬遷工作組工作人員日復一日奔走在泥濘的小路上。他們拿著清晰標注著災害隱患點與搬遷政策的地圖,挨家挨戶解釋危情、描繪前景。面對仲守義老人的心結,工作組青年干部張德貴在他家門檻上坐了一下午:“大爺,老屋再暖,也經不住下一次洪水。政府承諾安置小區有暖氣,有自來水,娃們上學也近了。”
在政策春風與干部們滾燙熱忱的雙重努力下,幾個月后,在嶄新的安置小區,仲守義老人小心翼翼擰開锃亮的水龍頭,望著嘩嘩流淌的自來水,笑逐顏開。從前煙熏火燎的土灶變成了潔淨的燃氣灶,老人起初總找不見開關,后來終於能熟練操作,他滿足地感嘆:“這新生活,亮堂!”
窗明幾淨的新居。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新家窗明幾淨,生活便利舒適,可“穩得住”之后,“能致富”成了更現實的課題。
大通縣精心謀劃,為搬遷群眾量身定制了就業幫扶“套餐”:通過搭建平台,鼓勵閑置勞動力外出務工,部分困難群眾被納入保潔員、護林員等公益崗位,生活有了保障﹔對年輕人進行挖掘機駕駛、電焊等技能培訓,助其“持証上崗”﹔組織婦女參加護工、家政服務培訓,開辟就業新路。
在大通縣護工產業發展基地,村民們正在接受家政服務培訓。人民網 馬可欣攝
村民張秀英參加了護工培訓后,在西寧市城西區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第一次領到工資那天,她手指微微顫抖著數了兩遍嶄新的票子:“真沒想到,離開那幾畝薄田,我也能掙上工資了!”臉上的笑容,如太陽般明亮。
步入安置小區,孩童在廣場上追逐嬉戲,笑聲如清泉流淌。社區服務中心裡,幾位老人悠閑下棋,窗口不時傳來關於醫保報銷的輕聲詢問與耐心解答。搬遷后,學校就在小區旁邊,琅琅書聲每日准時響起,是這片土地上最動聽的晨曲。
寧欣苑小區的百姓大舞台上,村民們載歌載舞迎接新生活。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傍晚時分,百姓大舞台開始熱鬧起來。從鍋庄的優美旋律中,到技能培訓課堂專注的眼神裡,新生活的節奏在每一個參與者身上找到了和諧共鳴。一位在附近工廠新入職的年輕人說:“從前怕山洪,怕沒出路﹔如今有班可上,有家可安,心裡頭踏實了。”
新家園的炊煙升起,這場由災難催生的避讓搬遷,以生命至上的初心為起點,經細致工作貫穿全程,最終在產業支撐、就業幫扶下落地生根。它不僅是地理坐標的遷移,更是千百戶人家生活軌跡的溫情轉向。新家園的燈火次第亮起,這裡安頓的不僅是一個個家庭,更是對未來的篤定信念。(孫海峰、白波、張力洋、王紹紹、張莉萍、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